理論
GrabCut 算法由英國劍橋微軟研究院的 Carsten Rother、Vladimir Kolmogorov 和 Andrew Blake 設計。在他們的論文“GrabCut”:使用迭代圖切割的交互式前景提取中。需要一種算法來以最少的用戶交互進行前景提取,結果就是 GrabCut。
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它是如何工作的?最初用戶在前景區域周圍繪製一個矩形(前景區域應該完全在矩形內)。然後算法迭代地對其進行分段以獲得最佳結果。完畢。但在某些情況下,分割效果不佳,例如,它可能將一些前景區域標記為背景,反之亦然。在這種情況下,用戶需要進行精細的修飾。只需在有錯誤結果的圖像上畫一些筆劃即可。Strokes 基本上說 *“嘿,這個區域應該是前景,你將它標記為背景,在下一次迭代中更正它”* 或者它的反面是背景。然後在下一次迭代中,你會得到更好的結果。
請參見下圖。第一個球員和足球被包圍在一個藍色矩形中。然後進行一些帶有白色筆觸(表示前景)和黑色筆觸(表示背景)的最終潤色。我們得到了一個不錯的結果。
函數介紹
grabCut()
下面介紹幾個常用的參數:
- img – 輸入圖像
- mask – 這是一個蒙版圖像,我們在其中指定哪些區域是背景、前景或可能的背景/前景等。它由以下標誌完成,cv.GC_BGD、cv.GC_FGD、cv.GC_PR_BGD、cv.GC_PR_FGD,或者簡單地通過0,1,2,3 到圖像。
- rect – 它是包含格式為 (x,y,w,h) 的前景對象的矩形的坐標
- bdgModel、fgdModel – 這些是算法內部使用的數組。您只需創建兩個大小為 (1,65) 的 np.float64 類型零數組。
- iterCount – 算法應該運行的迭代次數。
- model- 它應該是cv.GC_INIT_WITH_RECT或cv.GC_INIT_WITH_MASK或組合決定我們是繪製矩形還是最終的修飾筆劃。
簡單範例
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as cv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img = cv.imread('image.jpg') mask = np.zeros(img.shape[:2],np.uint8) bgdModel = np.zeros((1,65),np.float64) fgdModel = np.zeros((1,65),np.float64) rect = (50,50,450,290) cv.grabCut(img,mask,rect,bgdModel,fgdModel,5,cv.GC_INIT_WITH_RECT) mask2 = np.where((mask==2)|(mask==0),0,1).astype('uint8') img = img*mask2[:,:,np.newaxis] plt.imshow(img),plt.colorbar(),plt.show() # newmask是我手動標註的mask圖片 newmask = cv.imread('newmask.png',0) # 標記為白色的地方(當然是前景),更改 mask=1 # 標記為黑色的地方(確定背景),更改 mask=0 mask[newmask == 0] = 0 mask[newmask == 255] = 1 mask, bgdModel, fgdModel = cv.grabCut(img,mask,None,bgdModel,fgdModel,5,cv.GC_INIT_WITH_MASK) mask = np.where((mask==2)|(mask==0),0,1).astype('uint8') img = img*mask[:,:,np.newaxis] cv.imshow("img",img) plt.imshow(img),plt.colorbar(),plt.show()
結果